当前位置:99读书网>书库>都市青春>文豪1983> 第132章 《狩猎愉快》

第132章 《狩猎愉快》

  第132章 《狩猎愉快》

  小女孩端端放学回家,李小林拿余切来给端端当榜样:那个哥哥靠自己本事考上了燕大!

  “你看看他,学习功课起来,有多么的废寝忘食!”

  端端观察了一阵子,天真无邪道:“他写的真快,我抄书都没有他写的快呢。”

  李小林怒斥端端:“不要胡说,余切那是思如泉涌。”

  怕耽误余切的创作,此后巴老的朋友再来找他,他会主动喊那些朋友去阳台聊天。巴老是沪市这个地方,艺术圈的大统领,他这样地位的人,不常和人沟通,不常参加活动肯定是不行的。

  就算是坐在轮椅上,巴老家中也经常搞文化沙龙。

  作家师陀(原沪市出版社总编辑)、柯灵(《文汇报》副总编),漫画家张乐平(三毛之父)等是这里的常客,其他艺术圈的名人也会来拜访他。

  “怎么不去客厅呢?”张乐平问巴老。

  巴老抬了抬下巴,让张乐平去看屋子里面,并且让他轻手轻脚,不要惊扰到别人。

  张乐平就进去瞥了一眼,回来压抑着兴奋道:“这人长得真帅!”

  “哈哈哈,那是余切,别人是作家。”

  “余切?我哪里听说过……作家就不兴得别人说一句好看?”

  好吧,是这么一回事。巴老不再计较老友的说辞,他们聊起了年轻时候的话题:四十年代时,张乐平为巴老办的一些刊物担任插画师,他非常尊重巴老;巴老也非常欣赏张乐平的作品,时常提携他。

  1950年,张乐平搬家到五原路,和巴老距离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于是两个人之间经常串门。

  在战争的年代里面,张乐平也用漫画家的身份,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他的《三毛流浪记》曾在《大公报》上连载,把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流浪儿童的悲惨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

  建国之后,张乐平有感而发,又创作出《三毛新生记》,“三毛”这个角色终于有衣穿,有饭吃,还可以上学读书。

  张乐平道:“我今天看新闻,听说你前几年接受港地大学生的访问,问你最想带一个朋友去港地,你要带哪个人?你选择了我!哎呀,我真是不胜荣幸。”

  巴老笑道:“下次我就不带你了。”

  “那你要带谁呢?”

  “带余切也比带你好。”

  张乐平听罢,发出感慨:“是要让这些年轻的人去,我们都已经老了。”

  他们两个眼下身体都不好,而且都有帕金森的症状,创作起来十分艰难。在巴老的轮椅上,有他儿子给他打造的木板,正好卡在轮椅的两个扶手那。

  他家里虽然有许多书桌,但在巴老人生最后的十多年里,他唯一的书桌就是这一块木板。

  两个老朋友之间一个对视,深深的出了一口气,但并不觉得悲哀。

  忽然,风吹开了一楼客厅外侧的门,这里面余切和他用的桌子露出了一角。余切正在认真的写他的小说,显得十分风华正茂。

  很平常的一幕,张乐平却觉得眼眶湿润,他说:“三十年前,我们一些朋友来你这里吃饭,玩乐,你明明是主人家,好多时候却并不说话,只是在那一张桌子上写东西,偶尔抬头笑一下。”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巴老点点头,也陷入到了当时的回忆中。

  尽管他如今依旧笔耕不辍,但已经以文艺批评,和回忆性质的散文为主。那种拥有庞大世界观,数条故事线,十分精妙的结构,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多少天,写出来也酣畅淋漓的小说,他已经无法再创作了。

  身体,不允许他再进行这样的创作。

  实际上,巴老并不是一个老好人,一般认为他友好、寡言,但碰到他的雷区时,他敢于冒着杀头的风险,写一些言辞相当激烈的文章。

  想想这是写出《激流三部曲》的人,他年轻时候,怎么会是一个性格平静的人呢?他现在也有无限的战斗精神,只是敌人变成了病痛本身。

  张乐平虽然没有听到巴老的心声,却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人们说,有意义的瞬间要记录下来,不然就忘了,我来画一个漫画送你吧。”

  “你要画什么?”

  “画你年轻的时候。”

  “张乐平,你不如画那个正年轻的人。”

  张乐平道:“那就听从你的意见,我画来送你还是……”

  “送年轻人吧。我家里好多你画的东西,已经放不下了。”

  李小林为他们拿来纸笔,而且拍了照片,希望记住这难得的一刻。

  很快,一张漫画被创作出来:一个年轻人伏在桌子上,正在搞创作。

  巴老本人戴眼镜,余切不戴眼镜,而漫画里面这个年轻人也不戴眼镜,但他的桌子上搁着一副圆框眼镜。

  显然,张乐平“创作”了一下,有意模棱两可,这幅画既可以说是余切,也可以说是巴老年轻时候。

  余切的小说也写完了,小说名字叫《狩猎愉快》,后世是一个叫刘宇昆的华裔作家来写的,刘宇昆就是把《三体》翻译成英文的创作者。他本人也两次获得雨果奖。

  这小说也被改编为网飞剧《爱死机》第八集,名字变成了《祝有好收获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