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伐不得,不伐也不得。
东吴称帝的难题还没想出对策,蒋琬又说出第二件十分难办的事。
中都护江州都督李严也在筑城。周围十六里,前后城门命名“苍龙门”和“白虎门”,俨然是一座皇城。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凿穿后山,汇通二江,再建一座外城。
他建了这两座大城,可以防吴、防魏,也可以防备朝廷对他的控制。
更有甚者,他还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出巴郡、巴西、巴东、涪陵、容渠五郡,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刺史,开府治事。
在西蜀,只有丞相开府治事,他要这样做,无疑是想把国家一分为二,与丞相分庭抗礼自成一统。
蒋琬说完李严的这些无理要求,最后又拿出一封李严转给丞相的私信。
孔明当众开启,原来是一封劝进书。李严劝他学曹操故事,受九锡,进爵称王。这无疑又是鼓励他妄自尊大,把他抬上高位,使他不便阻挠李严的无理要求。
众将听罢,群情激怒,都主张出兵先讨李严,再讨孙权,消除国中之隐患,灭了东吴,再与曹魏决战。
随军长史杨仪急道,讨伐李严势在必行,与东吴为敌,万万不可。
他认为孙权虽然称帝,也只要求鼎足一方,并无西侵和北渡的野心。蜀汉若是绝其盟好,势必要先灭其国,并其土,否则北伐曹魏,就有东顾之忧。东吴地大于蜀,而且江南也多人杰,军力不弱,欲灭其国,谈何容易。
留府长史蒋琬也有同感,他认为若不承认孙权称尊,蜀军阀魏,便失犄角之势,若是讨伐东吴,更是曹魏求之不得之事。眼下只能容忍二帝并尊,先除内患,再图曹魏,后求一统。
姜维、马岱、王平、张翼等大将听了二长史之言,也感有理,便请丞相发兵南下,先讨李严,以除国中之患,
孔明听了众人之议,又见众将请伐李严,沉吟不语,不发一言,只是把眉头拧得更紧,脸色更加深沉。
突如其来的二件大事,加上北面虎视眈眈的曹真大军,他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是战是和,是伐是抚,何去何从,事关蜀汉生死存亡,他不敢轻视这次抉择。
有道是一步差来百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十分清楚,这一步要是迈错了,就不同于以往的北伐失误,造成的后果将无法挽回。
众将佐发完议论,只等丞相裁决。
孔明却还是闭口不言,不置可否。中军帐静得如一湖秋水,无声无浪,连几里外操练的呐喊之声都能听见。
不知过了多久,丞相才说,请各位回营,明日再议。
是夜,孔明又是彻夜不眠,他叫关兴、张苞展开天下十三州地图之后,就掌灯趴在上面,没有抬起头来。
对他来说,这确是一次最严峻的抉择,他必须从天下大势着眼,从魏、蜀、吴三国的利害关系考虑何去何从。
最令他心虚的是,何以会出现这个局面呢?他担忧东吴有人已经看出蜀汉外强中干的真相,看出他那光汉复刘之举,不过是虚张声势,以攻为守,只不过是把战场引向敌国的一种“空城计”。东吴对这个没有多大实力的盟友,就不必一会儿称候,一会儿称王地混日子了,干脆公开打出称帝的旗号,也谋一统天下。
更令他担忧的是,李严恐怕也看出他无可奈何的北伐之举。这个善于投机的聪明人,是怕他的方略成不了大事,就赶紧扩张自己的势力,以防不测,好向征服者讨价还价。
找到了发生变故的症结,孔明便考虑要如何对症下药。首先,他必须让天下所有的人,不管是东吴的孙权,还是江州的李严都相信,他所进行的先帝遗愿,光复大业不是口号,而是坚定不移的目标。这是他一生的宏愿,只要他不死,他就要实现,并且能够实现。
因此,现在伐魏是他的头等大事。曹魏篡汉废帝,大逆不道,才使天下纷争、四分五裂。曹魏不灭,汉稷就不能一统。对于东吴孙权的称帝,和江州李严的无理要求,他都可以容忍,并且尽可满足他们的愿望。
第二天议事,孔明就把彻夜思考的决定公布于众。
可以接受东吴的称帝之说,也可以答应李严划郡立州、开府治事的要求,马上奏报朝廷派使称贺和下旨授职。
众将佐听了大感意外。若说孙权称帝,丞相面对曹真大军,鞭长莫及,可以理解。但允许李严独据江州,与丞相分庭抗礼,岂不成了心腹之患,这如何能容忍呢?
蒋琬知丞相不是轻率决定,在这紧要关口,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国策。便问既然接受孙权称帝,就得派一个能干的使者,奉表祝称尊号,再结盟好,不知派谁合适?
孔明略思片刻,认为卫尉陈震可充其任,一定不辱使命。杨仪又道,李严心怀二志,如果竹战役的旧戏重演,则蜀国恐要丧在此人之手,不可不防。
大家都知道,当年益州牧刘璋曾委李严重任,派他率军往竹抵抗刘备之侵,不想他率军降了刘备。
姜维、马岱、王平、张翼也认为,必须派一个有名望的大将率兵进驻江州,分其大势,才无后患。
孔明也觉不得不防,但不能任用名将,使李严多心,迫其铤而走险。就将才露头角的阴平太守陈到调到永安督军,又调李严之子李丰到汉中督粮,还给李严回了一封亲笔信。
分派定夺,蒋琬返回成都奏请办理,众将无话,一场危机也被孔明瓦解消除。
4
曹军因渭河解东,三路兵马二路受阻,不能渡河作战。眼睁睁看武都、阴平二郡失守,归了西蜀,曹真心里又痛又恨,无时不想收复。
他派出多路探子,深入蜀地,探听虚实,收集情报,以便觅机再战,以雪失守丧地之辱。
<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