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5章 起降测试提前
几天后。
渤海湾的初冬清晨。
辽省号航空母舰庞大的钢铁身躯划开平静的海面,留下一道绵延数公里的白色航迹。
舰艏14°滑跃甲板刺破薄雾,如同一头苏醒的巨兽,掀开笼罩在身上的一层轻纱。
舰岛顶部的双面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发出几不可闻的嗡鸣。
这是华夏第一艘航母下水后的第十次海试,也是正式入列服役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检测。
舰桥内,舰长张铮大校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右前方辽阔的海域。
他今年四十六岁,从护卫舰长一路走来,有着超过二十年的航海经验。
但指挥一艘超过六万吨的巨舰,还是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
按照计划,辽省号将在下个月底被编入战斗序列,让华夏海军彻底告别没有航空母舰的历史。
同时也将取代排水量2.8万吨的维拉特号,成为整个亚洲范围内吨位最大的军舰——
实际上,无论是公开还是内部场合,海军都很少把印度同行列为自己的对标对象。
丢不起这个人。
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印度确实是亚洲唯一一个拥有航母操作经验的国家。
要说对这种现状一点想法都没有,那也是自欺欺人。
而现在,扬眉吐气的日子总算快要到了。
“报告舰长。”
轮机长王海峰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打破了舰长有些不着边际的思绪。
“轮机系统检查完毕,锅炉和蒸汽轮机工作状态良好,随时可以进行最大功率输出。”
张铮微微点头:
“继续保持监测,尤其是高压蒸汽管道的压力和振动情况,有情况随时向我汇报。”
在被选中登上辽省号之前,轮机长特地被安排到同样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的杭城号驱逐舰上进修过一段时间。
但两艘船的体量相差近十倍,显然不可能简单进行类比。
“航海部门报告,导航系统、通信系统和气象雷达全部正常。”
航海长的声音紧接着传出。
张铮的目光转向舰艏右侧的武器平台,同时把联络频道切换到了武器系统负责人:
“防空导弹和近防系统?”
导水长的声音混杂着风声,没有前面两位那样清晰:
“红旗-10防空导弹系统已完成模拟锁定和发射测试,1130近防炮的雷达跟踪系统校准完毕,反应时间比上次海试缩短了差不多半秒。”
这些常规汇报并没有让张铮产生什么情绪波动。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舰长,他对这些系统了如指掌。
真正让人格外牵挂的,是那些他,或者说整个华夏海军都还相对陌生的航空作业系统——
也是将决定辽省号能否真正成为一艘战斗航母的关键。
“舰务长,报告情况。”
张铮转向站在一旁的林志远上校。
后者的任务相对复杂,因此在历次试航中都是当面汇报。
林志远翻开手中的检查表:
“报告舰长,飞机升降机和弹药升降机已完成100次载荷测试,未出现卡滞现象;阻拦索的电磁阻力模块进行了50次模拟受力测试,最大缓冲能量达到设计标准的120%;助降系统的菲涅尔透镜光学着陆系统已完成海上动态标校,激光测距仪精度达到±0.1米。”
张铮注意到林志远停顿了一下:
“还有呢?”
“航空燃料储存系统已完成压力测试,所有阀门和管道密封良好;弹药库和机库的环境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温度维持在18±2℃,湿度45%±5%,盐雾含量和酸性指标均优于国军标要求。”林志远继续汇报,“我们和船厂技术人员分别进行了两轮检查,所有惰性模拟弹经过拆解验证,没有发现任何结构腐蚀或电路失效问题。”
对于一艘已经服役的航空母舰来说,上面的很多部分实际应该由航空作业部门负责检查和维护。
但他们毕竟还在试航阶段,所有属于“船上设备”的部分都和舰务长有关。
直到这时,张铮紧绷的眉头才稍稍舒展。
辽省号将在入列服役后立即进行首次舰载机起降试验,中间几乎没有调整的时间窗口。
任何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推迟。
“很好……”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舰桥外响起,打断了舰长的指示。
很快,一名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出现在舱门口。
是来自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驻舰代表郭春雨主任。
“你回去之后,跟机电长再对接一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