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9读书网>书库>都市青春>问鼎:从一等功臣到权力巅峰>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基层的猫腻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基层的猫腻

p;他讨厌那些网络上的键盘侠,但是更讨厌手中有点权力就对老百姓耀武扬威的干部们。

  但沈青云也没有办法,基层这种弯弯绕绕,实在是太多了。

  以前,人们习惯将涉黑保护伞当成是个人行为,多年来的反腐斗争,也都聚焦于个人,尤其是关键群体的反腐。

  但沈青云很清楚,如今的黑恶势力保护伞,某种程度上更多是制度性产物。

  一打一大片,恰恰是我们现在制度化治理水平提高了,低级官员和单个人做不成了,所以会有位高权重者被称为保护伞。

  小主,

  反腐败理论里,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公式:腐败行为等于腐败动机加腐败条件。

  这里的腐败条件,就是人们常说的制度的空子。

  为了堵住原有的制度漏洞,人们会设计出更加复杂、更具制衡的制度出来。

  制度更完善了,怎么还会有保护呢?

  这是因为,单个官员的可操作空间少了,但并不可能完全杜绝这个空间。

  行政是有多个主体、多个体系联动的结果,再怎么弥合行政缝隙,行政环节之间,总是要有人去扣上的。

  一旦有人抓住关键点,攻入行政环节,就有可能破除其完整性。

  结果就是,个体的腐败是止住了,但很可能是以集体性的腐败为代价。

  沈青云就很清楚,比如说过去在交警执法过程中,执法过程差不多是一手交罚款,一手交罚单这么个过程。

  但罚多少、怎么个罚法,可以商量。

  这就滋生了很多腐败,随着制度和技术的更加完善,一线交警执法可操作的空间很小,结果就是,违规者就会从其他的更高环节去攻入。

  说白了,通过各种关系的帮助,最后往往会让违法者逍遥法外。

  这听起来很离谱,但沈青云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仔细分析,其实原因也就那么多。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内部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在市以及市以下的政治社会场域中,利益共同体的有复杂的内涵。

  人们很容易在同事关系,业务关系,人情关系和市场关系中建立勾连,人们就容易借助这些复杂的网络关系不断增强各自的社会资本。

  再者,就是这些保护伞之间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说白了,贪污腐败分子的实力取决于其内部组织能力和利益链接能力。

  一个内部组织松散,又容易出幺蛾子的组织,具有一定地位的官员怕是不屑于打交道,因为风险太大。

  沈青云上辈子接触过不少这方面的案例,过去的时候,小开发商很多,暴力拆迁也很多,出事也特别多。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对开发商的资质和实力特别重视。

  但问题是,灰色利益在这个领域并未消失。

  政府需要开发,城市升级,并解决社会问题,所以会告诉开发商千万不要因为开发而制造社会矛盾,给政府找麻烦。

  而反过来,开发商则要项目和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在开发过程中不可能不遇到阻力,面对钉子户这样的存在,“以暴制暴”、“以黑治黑”是常见的操作办法。

  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默契配合,怕是做不成。

  一旦出事,总要有人承担责任的。

  有实力的开发商当然会自己消化,即便是出了大问题,最好也是自己担着。

  反过来说,一个会做人的领导,当然也要为开发商提供条件,协调各个部门推进项目进展。

  当然。

  这些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沈青云在基层待了那么多年,对于很多问题更加清楚。

  他很清楚,在基层存在着很多所谓的隐蔽机制。

  打个比方来说,查酒驾后给五分钟时间打电话,就是一个隐蔽机制。

  这个做法,很难说是腐败,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说得过去的“人性化操作”。

  再比如,拆迁队搞强拆时,公安局延时出警,这也是一个极其隐蔽的机制,

  它可能不符合公安出警规范要求五分钟到达现场的要求,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内部规范,没有太多的约束力。

  但这个做法,对房地产商很关键,会让他们达到很多原本达不到的目的。

  而且。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滋生腐败的问题。

  简单来说,大部分的腐败问题,其实无非就是一个掌握实权的领导,在一个地方经营时间太久了,从而形成自己的关系网。

  这个关系网,既包括地方治理体系形成的官官相护,也包括地方相对封闭和发达的熟人社会网络。

  要知道,国内很多地方的干部制度是下管两级,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基层官员其实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地方,流动性小,必定形成熟人关系。

  并且,官场的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分口管理的特征,一个主要领导分管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