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京师胜景

  不光是普通百姓和文人士绅,来京的举子们也是被射雕打动。

  一般来说,举人的身家好歹要强过普通人,如刘统勋和王安国那样的毕竟只是少数。

  没有水田几百亩,想成举人也难。

  耕读传家,几代为官的不在少数。

  又不是家家都如这两个举人的家族那么清廉克制。

  只要拿常例银,不拒绝灰色收入,官至知县,一年过千两,至知州,知府,一年几千两的好处总是有的。

  这都算清官了。

  大周现在吏治败坏的厉害,景和帝,也就是现在的太上皇晚年为追求宽仁之名,有意宽纵臣下,对臣子过于放纵。

  这使得官风吏治败坏,一个知县胆子大些,一年捞过万两也不足为奇。

  能出举人的家族,多半都有官员族人,家族根基底蕴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对这些举人来说,既然是时尚之事,那就无所谓几两银子。

  射雕出到第二十二册,还有两册便完本,买上全套也就几十两银子,对这些身家丰厚的举人老爷们来说,根本就是无所谓的小钱罢了。

  除了说书人外,大周神京还有一个新职业,便是“读报人”。

  到了年底时,书局日报终于开始收费。

  每份五文钱。

  这个价格对普通百姓还是太高。

  四五口之家,一天的生活费也就五六十文便足够了。

  米粮管够,还能隔几天吃点荤腥。

  当然,要购置房产,打造家具,买棉袄,被褥,这点钱是肯定不够。

  有一些不在井边住的人,还要买水,另外柴或煤都要买。

  总体来说,在京城居住,一年没有二十吊钱,也就是两万钱是肯定不够生活。

  要想宽裕些,最少得三万钱每年。

  中产之家,一年得用五六万钱,也就是最少五六十吊钱。

  换成银子便是五六十两银子的年开销。

  再向上,是普通富人,年收入二三百两银或二三百吊钱,开销是一年百吊,也就是十来万钱。

  再向上,就是中大商行的大掌柜,东主,一年收入过千两。

  这就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

  因为再向上,便是士绅,官员,太监,权贵,宗室,是这些超出普通人的阶层了。

  贾家荣国府在外人看来已经败落,但它一年开销要好几万两银子……别说普通百姓了,就是普通官绅阶层,它们的天花板都够不上贾家的地板。

  报纸,只能是官员,士绅,智识阶层才会订购。

  也就是京师体量大,书局日报早前的免费策略提前打开了市场,等到了报纸要收费时,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每天一份的报纸了。

  好在,五文钱对这些阶层来说也算不得什么,一个月才百来文钱,一年一千多文钱,还不够老爷们出去吃一顿花酒。

  而他们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还有在报纸上获得的大量信息,以此带来的便捷性来说,这每天的五文钱花的太值了。

  可谓真正的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至于普通人是舍不得一天五文钱的花销,但花一两文钱就能点一杯劣茶,然后坐在暖烘烘的茶馆里喝茶听报。

  没错,就是听报。

  茶馆会订购报纸,还有专门的读报人负责读报。

  邸抄是快速读过,普通听众对朝廷大政,官员黜落,调任的兴趣都不大。

  除非哪天有某个官员倒霉被抓,才会引起众人的关注。

  民生类,物价,逸事,关注点较高。

  然后最被关注的还是发生在京城和附近府州各县的市井新闻,诸如艳情之事最吸引人的关注,还有就是兄弟打架争产,某子不孝被父母告官……

  大抵是这些事,但人们乐此不疲。

  待到读射雕的环节,那就是寂寂无声,所有人都听的津津有味。

  这情形,俨然成了京师胜景。

  “京师的说书人,读报人,该给贾二先生立个长生牌位才是。”

  茶馆中,一个头顶刚留出发髻的七八岁大的男孩摇头晃脑,点评着眼前的情形。

  和前明时一样,大周的男孩子在六岁左右是只留两个小辫,其余的地方剃光。

  可能是为了卫生,不生虱子,容易清洗。

  到六七岁左右才开始留长发。

  所以古人形容少年交情,就是“总角之交”,意思便是留两个小辫时便开始相识来往了。

  “袁子才,莫要轻浮。”

  男孩身旁是一个面容清秀的中年人,听着弟子袁枚信口瞎扯,一边训斥,一边在脸上露出无奈之色。

  这位中年人名叫史玉瓒,浙江名士,大比之年也是选择带着自己的徒弟袁枚袁子才到京师游历,开拓眼界。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