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9读书网>书库>都市青春>权力巅峰之我不是青天> 第1458章 绍武帝墓确认无疑

第1458章 绍武帝墓确认无疑

  不过赵志刚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有些着急忙慌的说:

  "肖书记,您看这9月的天,气温都快38度了,就算有冰棺,遗体长时间存放也........也容易出状况啊!"

  肖庆国刚刚的话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抹了把额角的汗,解释说:"而且咱们三原县有老讲究,逝者得在头七入土为安,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要是坏了忌讳........"

  见肖庆国面色不改,一点不为所动的样子,他急得直搓手,"曹县长的家属这几天以泪洗面,还有曹县长的父母........就盼着早点让老曹入土为安,好让他走得安心。要是再拖下去,老人家的身体怎么扛得住啊!"他偷瞄了眼张院长煞白的脸色,硬着头皮继续道,"再说县上已经筹备好了告别仪式,这会儿叫停.........恐怕也影响不好........."

  赵志刚这番说辞,看似情真意切,实则暗藏玄机啊。

  他以天气炎热、冰棺难久存为借口,表面上是为遗体保存状况担忧,实则是怕夜长梦多,生怕真相随着时间推移而暴露;搬出“头七入土为安”的祖训,将封建习俗作为挡箭牌,试图用传统伦理道德来裹挟调查组的决定,混淆视听;提及曹立明家属的悲痛与期盼,更是将家属当作“挡箭牌”,以情感绑架的方式企图软化调查组立场,掩盖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

  至于强调告别仪式已筹备、省市领导行程已定,更是赤裸裸地以官场颜面和行政程序为筹码,妄图用所谓的“大局”“影响”来施压,迫使调查组妥协。这些理由层层嵌套,看似处处为逝者、为家属、为大局着想,实则每一句都在为掩盖真相,将“用心良苦”的伪装下的“用心叵测”展现得淋漓尽致 ,暴露出其急于掩盖事实、逃避责任的真实意图。

  肖庆国当然不会上他的套,阴着脸说了句:“赵主任,我不是在和你商量,省委调查组的决定必须执行!怎么去做思想工作是你们三原县的事,如果说曹立明的遗体保留有问题的话,要不要我从省里调专家过来?”

  自己只是一个县委办的主任,哪里敢和省委调查组抗命?

  “不.........不用。我马上把调查组的指示汇报给卢书记。”

  在绝对的权力面前,赵志刚只能乖乖的听话.......

  田口镇乌泥村。

  书记就在乌泥村蹲点,又是书记发现的南明都城,从哪方面来讲都应该好好表现一下!

  所以省文物局的专家们下午就赶到了。

  速度不可谓不快。

  这等好事,村支部书记江松自然责无旁贷,王有田也自告奋勇,两个人带领省文物局的专家们去了上午徐书记到的南明后主绍武帝朱隶鐭的墓那。

  王有田自从徐书记帮他种菜之后,人明显勤快了不少,现在天天都会去莱地里面转上几回,拔草、浇水,不亦乐乎,江松每天也会去王有田的菜地里看一下,看到王有田种地的热情,彻底放心了。

  还是徐书记的办法管用!

  省文物局的几个专家们拿着放大镜对着墓碑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看了不下几十遍。

  戴着圆框老花镜的老专家突然摘下眼镜,双手微微颤抖着抚过墓碑上斑驳的刻痕,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激动的泪花:

  "错不了!这'大明绍武元年'的纪年,还有这碑文中的记载,与史料完全吻合!你们看这'朱'字的写法,是典型的明代皇家避讳笔法,少了最后一横!"他颤巍巍地指向碑文右下角,声音因兴奋六,"这青石材质、碑体规制,绝对是皇帝级别的墓葬!南明绍武帝在广州登基仅四十天就殉国,史料记载草草下葬,这极有可能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南明皇帝陵寝!填补了明清交替史研究的重大空白啊!"

  说完,他掏出卷尺反复丈量墓碑尺寸,嘴里喃喃自语:"太珍贵了.......这是改写历史的发现........"

  “这么说,这个真的是南明皇帝的墓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最高兴的还是江松。

  他担任乌泥村驻村书记后,也一直在冥思苦想如何让乌泥村致富。

  有了这个南明末代皇帝的墓,不用说也知道这对乌泥村来说意味着什么。

  老专家哈哈一笑,十分笃定的说:

  "小江书记,我干了四十年考古,经手过七座明代藩王墓,这规制骗不了人!"

  他的手指重重叩击碑身,发出沉闷回响,"你听这金石之声,是明代官窑特供的太湖青石,普通官员连边角料都用不上!再看这螭龙纹雕刻,龙须三曲呈帝王相,只有皇族能用五爪!"

  他打开随身帆布包,抖出一摞泛黄的古籍复印件铺在地上,手指在书页间快速翻检:

  "你看《永历实录》记载,绍武帝仓促下葬时'以亲王礼殓,青石为椁',和这墓完全对应!"

  "这不是可能,是板上钉钉!一旦确认,乌泥村就是改写明史的里程碑!走,你再带我们去看看城墙。"

  当斑驳的古城墙残骸映入眼帘,老专家突然疾走了几步,布满老茧的手掌贴着砖石上深深浅浅的箭孔,喉间发出压抑的兴奋:"天......这是火铳留下的蜂窝状弹痕!"

  他颤抖着摘下老花镜,镜片后的双眼泛起血丝,"这是明清战争最直接的物证!你们看这夯土层的结构,至少叠加了三层修复痕迹,说明这座城墙经历过反复争夺!"

  年轻的女研究员突然指着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