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9读书网>书库>其他小说>终不负,凌云志> 第180章 云拼尽

第180章 云拼尽

  可是为什么要南下?

  要让史书上写一句,京华十九年九月二十六,京华帝下令南逃吗?

  此后几年,十几年,甚至百年。

  要让安昌和徐州的人一遍又一遍的描画那一句“南望王师又一年”吗?

  要让此后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指着他们都鼻子骂“何不北上?”

  要让日后的人们说起来这一件被称为“安昌事变”的事件时,都无奈叹口气,说:

  “可惜”

  冉玉本能的不想这样。

  所以他要去。

  哪怕这件事有算计在里面。

  他也要去。

  谢晋阻止不了他。

  所以他说完那一句之后就再次向前,将谢晋越拉越远。

  谢晋突然心有所感。

  ——这世道本就该接着乱下去,只有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未来做赌注,迎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光景。

  ——而现在,也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用自己来做赌注,换来日后的安稳。

  他叹了一口气,回家去安排事情。

  为了防止这位事后找茬,提前做些准备吧……

  安昌城墙上有许多口子,在平时用来和外界沟通,以及平时做放箭的工作。

  而在此时,这些口子上的人,既不是弓箭手,也不是负责双方交流的官员。

  而是孩童。

  各个年岁的孩童,还在上晓学的年纪。

  他/她们晓得国破家亡的道理,也明白君子节气。

  于是在这即将国破家亡,城内流言甚嚣尘上。

  流言传的有鼻子有眼,甚至连君王的罪己诏都传了出来。

  朕承天命,御极天下,自登基之初,便立志要开创一番盛世,保我江山社稷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朕每日破晓即起,直至深夜仍在审阅奏章,殚精竭虑,只为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朝堂之上,朕广纳贤言,力求决策皆能利国利民;朝堂之外,朕关心农事,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外敌悍然犯境。

  他们来势汹汹,如同饿狼一般,边军虽拼死抵抗,却因兵力悬殊、粮草不济,屡屡战败。

  如今,那烽火已从边疆一路烧至安昌附近,战鼓的轰鸣,日夜不绝于耳,声声震得朕的心头颤栗。

  朕身为一国之君,本应御驾亲征,冲锋在前,与外敌决一死战,以保我疆土完整。

  可朝中大臣们纷纷进谏,恳请朕暂避锋芒,前往南方。

  他们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忧虑,诉说着如今局势的危急,力陈南逃之必要。

  朕心中满是挣扎,若就此南逃,弃这安昌于不顾,祖宗陵寝将暴露于敌寇的铁蹄之下,朕有何颜面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江山社稷的尊严又将置于何处?

  但若是坚守安昌,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城破恐怕只是旦夕之间。

  一旦城破,百姓必将遭受屠戮,生灵涂炭,血流成河,那将是朕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罪孽。朕又怎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子民受苦?

  朕意已决,暂且率领百官与御林军南下。

  此去南方,朕定会卧薪尝胆,整顿兵马,招募贤才,积蓄力量。

  待时机成熟,朕定要挥师北上,将外敌逐出我疆土,收复每一寸失地,重振我朝雄风,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以告慰祖宗英灵,向天下百姓谢罪 。

  这个传出了,所以案场乱了。

  这些孩童有三岁的样子,可他们并非不知道理。

  君上迁都南逃的时候,他/她们要以身殉国。

  不为什么折辱不为什么乱七乱七八糟的原因。

  只为了后来人将这段历史牢记,将这段刻骨铭心般的仇恨刻入骨髓。

  他/她们不怕南逃,怕的是南逃之后,人们会沉溺于浮华之上的平安。

  然后在这渐渐烧开的温水之中,成为虎视眈眈的狼所觊觎的美味食物。

  大武自此不复存在。

  他/她们已经晓得自己读的是圣贤书,修的是浩然正气,可他/她们年岁尚小,做不到抬剑站上沙场。

  唯有以身殉国。

  唯有以身殉国,方不负十几年国家庇护之恩。

  方能让这些北兰的蛮夷看清楚,他/她们并非安于享乐。

  就像是漫山遍野生长在徐州的终不负,渐渐有往安昌长的趋势一样。

  宁折不弯的小草之中,给他们带来了一份百折不挠。

  同时让他们相信——

  他们身上是有血气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