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9读书网>书库>其他小说>大宋道医> 21、京城来信

21、京城来信

  阳春三月,春景明媚,和煦的春风拂过眉山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城中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的安乐而平静,仿佛不受外界纷扰。

  纱縠行中,苏家刚添新丁,昨日才摆了场热热闹闹的满月酒。今日家中无事,苏洵搬了张椅子,坐在院中梨花树下,悠闲地扇着蒲葵扇。

  院子里的菜畦被采莲打理得极好,前些日子刚种下一行生菜、一行韭菜、一行黄瓜苗,还有一行苏轸苏轼姐弟俩强烈要求的胡萝卜。这行胡萝卜长成后,将会成为苏家新成员——一只叫“糯米团子”的白兔子的口粮。

  靠近菜畦的墙角处堆放着一捆细竹竿,那是采莲专门备着,等黄瓜幼苗长叶抽蔓时,拿来搭篱架的。

  院子西面还种了不少果树,主要是石榴树。现下还没到石榴花的花期,满树都是浓密的枝叶,绿意盎然。高大的树荫下,苏轸和苏轼正饶有兴致地拿着胡萝卜喂兔子。苏衡在一旁看着弟弟妹妹玩耍。

  最小的苏六郎刚刚睡醒,程氏见了,连忙轻轻摇动摇篮哄他。苏六郎因为一睁眼就看见了程氏,所以安安心心地在小摇篮里躺着,不哭也不闹,倒是个乖宝宝。

  黄莺儿在枝头梳理着羽毛,偶尔仰头向着天空啼叫几声。澄澈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流云,春日的暖阳为它们镶上了金边。好一派和乐闲适的风光。

  然而,一封来自京城的家书打破了苏家的宁静。

  苏洵拆开小厮送来的信件,细细浏览,原本舒展的眉头渐渐皱起。

  吾弟亲启:

  久别思念不忘,盼家中安好。遥知吾弟再获麟儿,不胜欢喜。涣独居京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胜唏嘘。

  ……

  京城近来隐忧不断。去岁冬,鄜延路言西平王赵元昊反。朝廷明令禁边人与元昊互市。元昊狼子野心,果于今春正月,建国大夏,妄自称帝。

  ……

  朝中风雨欲来,恐战事不日即发。闻衡儿无心仕途,立志从医,或为幸事。文人以儒治天下,将士以武平天下,医者以仁安天下。医,亦济世之道也。

  ……

  涣谨启

  这封信是远在汴梁的苏涣寄来的,随信还附了一份邸报。邸报由朝廷刊发,可以说是官办的报纸,上面一般刊载一些时政要闻、法规政令之类的内容。

  苏洵并无一官半职,平日里是接触不到邸报的。蜀地消息闭塞,苏涣与苏洵书信往来,常常会随信附上邸报,好让苏洵对朝中之事有所了解。

  巧的是,苏洵看信期间,贵生道人也托人给苏衡送来一张纸条。那纸条边缘并不齐整,看起来像是随意撕下来的。

  “唉——”苏洵与苏衡齐声叹气。

  程氏见了,奇道:“你们父子俩这是怎么了?”

  苏衡默默看向苏洵,示意苏洵先说。

  “也没什么,兄长来信,为卯君贺生。还有就是——”苏洵突然顿住。

  “嗯?”程氏眨眨眼。

  “还有就是,兄长很支持衡儿学医。”苏洵缓缓道。时局将乱,但蜀地天险,大概率出不了什么乱子。西平王一事就不告诉慧娘了,免得她忧心。

  “这不是好事吗?你叹什么气啊。怎么,还在为衡儿学医一事不高兴呢?”程氏挑眉。

  “不是,我没有。”苏洵连忙否认。

  “衡儿你呢”程氏转头问道。

  苏衡将手里的纸条放好,略有些郁闷地说:“师傅他今日一早便离开眉山了,说是临时有事。”

  “这般突然?贵生道长可有说何时回来?”程氏问。

  苏衡摇头:“不知。而且,师傅还把他没来得及诊治的一位病人推给我了,说是留给我的功课。”

  几人正说话间,苏家门外就响起了叩门声。

  “咳咳,请问,咳咳,有人在吗?”

  青枝离门最近,连忙跑去开门。她定睛一看,门外竟是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妇人。那妇人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以帕掩唇,眉心紧皱,咳得厉害。

  青枝顿时有些手足无措:“那个,这位娘子,您不要紧吧?”

  “这里,咳咳咳,这里是贵生道长的徒弟,苏小神医的家吗?”那妇人艰难地问道。

  “啊……是是是!”青枝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有劳,咳咳咳咳咳,我找小神医。”

  “我家三郎君就在院子里。我扶您过去吧。”青枝连忙上前把人搀扶住。

  苏衡没想到,他师傅给他布置的功课,这么快就“找上门”了。

  程氏见来人是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忙道:“青枝,快把这位娘子扶到靠背椅上。”

  “是。”青枝应道。

  “小神医,咳咳,能否劳烦你,咳咳咳,帮我看看,咳咳,我这咳嗽还有腹痛能不能治……咳咳咳咳咳”妇人一句话说得断断续续,咳嗽声不停。

  苏衡见妇人说话艰难,也不多问,直接伸手,先为妇人诊脉。

  “咦?这不是宋大娘吗?”采莲原本在厨房忙活,听说院子里来了一位求医的孕妇,便放下手中的活计,到院子里来帮忙。等走进了定睛一看,采莲才发现那大肚子妇人竟是熟人。

&ems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