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p;夏侯霸日夜兼程,顺渭水而下,不过十余日就到洛阳,他连家也不回,就急急入朝见驾。
魏明帝见是司马懿请战,大感意外。当初这位老将军陈说破敌之计,口口声声强调:只宜固险坚守,消耗蜀军,并且讨了”坚守不出“的亲笔诏书,以制六军,现在为何派夏侯霸回京请战呢?
魏明帝自知事有蹊跷,又是破蜀大略,不敢轻率准旨,立叫内侍设朝议论。
此时华歆已病故,朝中大臣都是一些未经大事的王公之后。他们站班议论朝政,都是夸夸其言,从不讲究实效。现在听了夏侯霸的禀报,一个个都感奇耻大辱,不堪忍受。
他们纷纷奏请明帝,收回只守不战的成命。立即敦促司马懿出兵,为国雪耻。
魏明帝听了不置可否,只是望着此时已经升为尚书令的孙资,他想听听这位资深又有见识的心腹之臣有何议论。
孙资望着明帝投来信任的目光,心里却犯难起来。他听夏侯霸说到渭南战况,就知司马懿请战,不是改了初衷,而是承受不了众将求战的压力,故此派夏侯霸来乞明旨,以遏众将之心。
但这话他不能说,现在朝中都是像夏侯霸、曹爽之类的皇家至亲故旧,他们本来就防着司马懿,他还不能替司马懿帮太多的忙,应该由别人把这些道理说出来,教明帝下旨助司马懿安定军心。
他赶紧在朝堂上下扫视一遍,就看到了卫尉辛毗。辛毗一向因他见信于明帝,把他看做权贵,不愿与他来往,并且遇事经常与他意见相左。但其人忠直,知大义,识大体,顾大局。但有朝议,不论大小,不避尊卑,有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骨鲠在喉,因此被人称作“骨鲠臣”。
孙资对这个骨鲠臣,实是又敬又畏。敬其刚直,也畏其刚直。不久前,明帝欲升辛毗任尚书仆射,孙资因他太直力阻,只让他做一名卫尉。
夏侯霸请战之外,趁机又说了司马懿的许多不是。什么决策失误,中了诸葛亮之计,渭南损兵折将,险要失守。败了一阵,又畏敌如虎,闭门不战,受尽蜀军凌辱,丧尽国格等等。
孙资听得出来,这些实是司马懿的苦衷,正需要朝廷给他撑腰。这些隐衷他能听得出来,心明眼亮的辛毗更能听得出来,他料辛毗很快就要说话了,并且能把道理说得很透,给司马懿帮一个大忙。
未料辛毗看见他投去的目光,故意把脸一歪,闭上眼睛不发一言。
孙资心里明白,这厮还在记恨他,根本就不理睬他的暗示,而且还会明火执仗和他对着干。
想到此,他就故意句明帝奏道:
“司马公遵旨固守渭南一隅,听凭蜀军轻取陇西大片土地,确非良策。现在司马公不堪其辱,又痛失国土,派人请战,也是可取之策,请皇上准战。”
孙资说了这番话,就斜视辛毗有何反应。他料这厮会尖锋相对,对他大加批驳,猛烈抨击,而说出司马懿最需要他说的话来。
这样不但可为司马懿解围,安定众将之心,也对司马懿的破蜀方略,作出最有效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孙资可以借他人之口,既为明帝分忧,又不得罪朝廷大大小小的皇亲权贵。
未料辛毗听了,只是冷笑一声,还是不说话。
孙资这才着急起来,说出去的话不能收回。如果明帝信以为真,准了司马公之“请”,又派夏侯霸督战,岂不是弄巧成拙,坏了军国大事?
魏明帝听了孙资所奏,就觉奇怪,他不相信他身边的这个心腹之臣,会说出这样没有见地的议论。更感奇怪的是,辛毗这个骨鲠之臣,今日也一言不发。难道他们也有什么苦衷,不便在朝上议论?
魏明帝沉吟不语,没有轻准任何人请战的奏议,只在心里揣摩司马懿为何要派夏侯霸回京请战,他感觉司马懿郑重其事定下来的破蜀方略,是不会轻易改变!
“蜀军已经占领陇西,再不能让其轻取关中,渭南之军,决不可闭门不战了!”夏侯霸、曹爽等几个王公子弟,见明帝还不准旨,就又齐声奏请。
魏明帝点头称是,却又道:
“容朕三思,明日再议。
4
孔明分兵屯田,又令魏延、马岱率军挑战,意在乱其军心,迫其出战。
那顶金盔被士卒当做溺器尿了以后,只见魏营万箭齐发,哇哇大叫,骂声不绝。孔明以为魏军一定忍受不了如此大辱,司马懿肯定节制不了六军,他们就要冲杀出来了。
没想到魏营只是一阵骚乱又恢复平静,魏兵也停止放箭,魏营没有出一兵一骑。孔明知此计不成,只好让严阵以待的姜维、王平、吴班、廖化的四路大军罢兵回营。他想不出来,司马懿是用了什么法子,轻易安定了军心,忍受了难以忍受的耻辱。
难道司马懿无羞无耻,没有一点自尊心,而魏军上下也都如此吗?
孔明百思不解,杨仪来报,原来司马懿是用魏明帝的手诏压住众将,现在正派夏侯霸到洛阳请战。孔明听了骂道:
“司马懿实在老奸巨滑,魏军上下也真愚不可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老贼若有胆量出兵决战,何需派人到千里之外请战呢?";
杨仪认为,夏侯霸一向主战,他去请战,数说渭南之辱,魏明帝必定准其所请。
孔明却说,你不要小看中原无人,司马懿的用意,魏朝自有人心领神会,而且魏明帝也不胡涂,他这一招,料想不会给他自己招来麻烦。
杨仪便又进言,何不趁夏侯霸回渭南之前,再激他一激,或许会有收效。
孔明就叫主薄杨颙取出渭南方域地图,展在案上,孔明看了一阵,只觉头昏眼花,双腿一软,再也支持不住。
杨仪、杨颙大惊,急扶丞相坐下,齐劝今日暂歇,明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