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VC > 雪场尽头是骨科!软银中国如何看待运动康复?

雪场尽头是骨科!软银中国如何看待运动康复?

文 | 新浪科技 徐苑蕾

  编辑 | 韩大鹏

  冬奥会点燃了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但与此同时,大众在运动中产生的损伤也愈发增加。

  一位骨科医生在微博上感慨称,自己一天内做9台手术,7台是因为滑雪受伤的。“滑雪运动受伤的概率在10%—15%,雪道尽头是骨科,骨科尽头是康复。”虽然这只是一句调侃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冬奥会给运动康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需求。

  那么,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如今运动康复行业现状是怎样的?该行业在国内外有何差距?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

  近日,由新浪财经出品、新浪财经App及新浪科技联合主办的创投沙龙《财之道》2022年第三期正式上线。围绕“中国运动康复将迎来爆发?”的话题,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刘缨、莫比(MOBI)健身CEO田万桂、优复门诊创始人兼CEO孙晓怡以及AD Legacy China CEO 黄斯沉4位嘉宾带来深入解读。

  运动修复在国内脱节了?

  事实上,2014年,运动康复这一概念就在国内涌动。但直至现在,不少人或许依然对此不甚了解。在沙龙上,优复门诊创始人兼CEO孙晓怡直指,运动康复不是指专注于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的康复,而是希望用运动的方式帮助大家提高生活品质,恢复生活功能。

  根据AD Legacy China CEO 黄斯沉的介绍,在美国和欧洲,运动康复行业已经有很多年历史,除了针对运动员外,还针对术后或者战后康复人群,通过运动修复人体的过程,并且通过合理的运动,让受伤的人或者患者具备最基本的运动能力。此外,他还提到,在海外,运动康复还会针对心脑血管、脑梗等病后人群,做康复性训练。

  而目前在国内,运动康复概念最为常见的落地形式包括康复工作室和健身工作室。谈及市场现状,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刘缨坦言,运动康复领域在中国还是一个还未被满足的市场,“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运动逐渐被大家接受,才会谈到运动损伤,才会有运动的修复。”

  莫比(MOBI)健身CEO田万桂持有相似的观点:“从市场需求以及供给来讲,运动康复行业在中国还处在一个非常零散的阶段,技术设施的发展至少还需要3-8年的发展。”

  田万桂认为,接下来中国将面临老年化高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大量运动康复的需求会被激发出来。目前看,中国本土的医疗机构和康复诊所供需是失衡的,大量的需求实际上未得到满足,接下来行业在场景上会有很大的转变。

  黄斯沉还补充道,其实真正运动修复是一个系统性的修复过程,需要物理治疗师、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共同探索治疗方案。但目前在国内,这几个环节是分拆的,以致于手术和康复环节是脱节的。

  健身与康复又有何区别?

  目前,在一线城市,一次运动康复治疗或需花费1000-2000元,仅略低于一年健身房年费。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究竟什么时候才需要选择运动康复机构?其与医院的康复科又有何不同?

  孙晓怡分享道,传统意义上公立医院的康复科,90%以上是以神经康复为主,更多是用康复医疗的电子级设备或者微波设备给脑卒中或是偏瘫痪的患者做治疗。而有医疗资质的、专科的康复门诊或者诊所,专注的是跟骨科或肌肉相关的康复。

  “运动康复机构的场景和医院的康复科很不一样,你看不到病床,看到更多的可能是一些做评估和筛查的诊间,还能看到一些有医疗背书、医疗资质的运动康复器械。”孙晓怡说。

  在沙龙上,田万桂还提到健身与康复的联系与区别。他表示,康复更加偏向于医疗,也更专业一些。此外,康复跟健身的目标也不一样。

  “尽管大多数的康复设备原型都来自于健身设备,但是在技术应用、配置各方面,还是有层次上的差别。有些康复人员有内固定手术、有肌肉损伤,这样的情况与增肌、减脂、塑型为目标的健身完全不一样。”田万桂解释称。

  黄斯沉则坦言,真正值得大家花钱去做运动康复,可能是已经到了伤痛级别的程度了。而像这一类的服务,一旦开始,就不是一节课或者两节课可以解决的,肯定是需要一个周期。而且真正的运动康复师也需要根据患者本身的情况去做服务的调整。

  软银看好哪个方向?

  虽然,目前来看,运动康复的普及离真正走到百姓的生活里,并且能够持续为百姓去服务,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诸如优复门诊等医疗机构已经开始摸索到了可行的商业模式。

  孙晓怡以优复门诊举例称,目前创收方式以商业保险为主,同时也会与健身社团合作,并且经营自媒体平台,以推进商业化。“首先不是每一家康复机构都有医疗资质。其次,不是每一家有医疗资质的康复机构都已经进入保险的名单和名录。这也是目前行业的壁垒所在。”

  谈及目前制约运动康复行业发展的问题时,黄斯沉直指3点:一是从业人员的瓶颈,“真正好的康复师需要具备多种层次的能力,在中国还缺乏系统性培养这种人才的方式。”二是医疗体系包括医保体系的系统性的对接;三则是整个服务链条的打通,“目前服务链条的路径是断裂的,如果这个服务链条不能得到打通,有时候就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田万桂则谈到,目前国内在行业意识和认知、现存的医保以及专业升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他还强调,中国运动康复在未来5-10年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产品化的问题,“产品大量的研发是降低成本、扩大消费场景、扩大服务的可能性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点。”

  至于运动康复赛道的投资机会。拥有10余年投资经验的刘缨指出,一直看好并持续关注赛道的发展,但她也坦言,“没有那么乐观,觉得这不仅仅是2、3年或者3、5年的事。”

  据了解,目前软银较为关注的方向主要是材料以及诊所。刘缨认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要区分好“消费”和“医疗”,“按摩、捏脚、中医、拉伸,这些是消费。中风后的康复、运动损伤后拉伤肌肉的康复、打羽毛球把韧带拉断了接韧带、半月板的修复、软骨的修复,这些都是医疗。”

  在沙龙最后,黄斯沉对话创业者谈到,“这个行业需要精耕细作,尤其是从运营的角度来讲,就算有资本的翅膀,还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耕耘,避免盲目的扩张而忽略细节。”在他看来,随着运动产业的发展和受伤群体的增加,完整的服务环节将会串联起来,这也是市场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田万桂则提到“人群、场景、产品、服务”4个关键词。他表示,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做到大而全,而是应该尽可能地细分与聚焦。“从医院、康复机构,到健身机构,到未来的家庭场景,应该会有非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