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安全 > 蓝驰创投陈维广:我们为何对青云科技连投四轮

蓝驰创投陈维广:我们为何对青云科技连投四轮

今天,A股迎来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

投资界3月16日消息,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云科技;证券代码:688316)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敲钟上市,发行价63.7元。

IT世界群雄逐鹿,大幕从不落下。近两年,全球各路云厂商几乎都涌进了“混合云”这个万亿级的潜力市场。

在公有云市场,头部的阿里云、腾讯云纷纷联合VMware等私有云厂商开疆扩土。在私有云市场,华为云直接关闭私有云,从公私一体化架构重新出发,着力打造混合云。在海外,百年巨头IBM收购红帽后又宣布将剥离传统技术服务业务,专注混合云和人工智能相关业务。而亚马逊AWS、微软Azure、Google Anthos等也纷纷发力混合云。

事实上,面对“混合云”这个看似新爆发的市场,有一群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悄然布局。微软Azure是国外最早布局混合云的厂商,在中国,青云科技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统一架构混合云体系的技术主张,并付诸实践。

“从海外云计算巨头的发展路径看,微软Azure近年来营收增速持续超过主打公有云的AWS,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这也侧面印证了混合云的市场趋势。”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蓝驰创投是青云科技的A、B、C、D轮投资方,从2012年企业成立至今,陪伴青云科技超过9年,是青云科技最早的机构投资方,也是上市前最大的外部股东。

图说:左黄允松,右陈维广

“中国市场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以央企、国企、政府为主的大型客户对自主运维、数据安全、合规性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使用混合云。互联网、车联网等IoT设施的存量大,迭代增速快,对云服务有更大量的、更多元的需求。”陈维广认为。

这些因素都可能催生一个比海外市场更有潜力和规模的混合云市场,“混合云第一股”的指数级增长才刚刚开始。

青云科技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

差点以为遇到“骗子”

蓝驰创投是青云科技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9年前,陈维广见到黄允松时,青云科技甚至连公司都还没有注册。

“我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跟我们的团队说要关注云计算了,因为美国的亚马逊已经跑起来。”陈维广回忆道。“所以,当我们听到黄允松、甘泉和林源几个人在做云计算的时候就立马约着见面了。“

第一次见面时,黄允松一条一条代码地和陈维广解释,并且向陈维广拍胸脯道,“我这个代码的稳定性能做到99.99%,您把那根线拔了,都不影响照常运行。”陈维广不由得觉得“他如果不是个天才就是个大骗子!”

最终,黄允松用事实证明,青云产品的稳定性确实非常高。“不少创业者会为了拿到融资,去把自己的产品夸张到自己做不到的程度。但是Richard(黄允松)不同,他是那种可以说到就能真的做到的人。”陈维广说。

不仅如此,陈维广还了解到,黄允松创业前在IBM工作了十年,带领一支全球团队从0研发了IBM的云计算平台:SmartCloud。从技术层面来说,黄允松的这次创业风险是相对可控的。

据了解,青云科技的SDN和SDS,只靠团队的几个人就做出来了。甘泉对此颇为自豪,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工程师在做的事情,是创造性的事情。也许青云科技某个组件核心的代码也就几千行,但是把它想出来,比把它敲出来要难一万倍。如果换做别人来做,可能100个、1000个人也做不出来。”

基于对这个赛道的观察和非共识认知,蓝驰创投很快就决定投资,成为了青云科技的第一个机构投资方。

云计算巨头林立,青云科技凭什么?

美国的云计算行业从亚马逊开始发展起来。当时很多中小企业都需要控制成本,但又很难对需要的算力做出准确预估,因此自己部署服务器难免出现算力过剩的情况,这就直接导致企业产生了无用的成本,亚马逊的公有云计算业务就这样应运而生。正是靠着收获了众多中小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的公有云计算业务(AWS)成长起来。

看到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的崛起,陈维广就意识到,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对云计算的需求也会爆发。

但即便在9年前,要在中国的创业公司中复制一个亚马逊模式可能性已经不大,因为中国市场彼时已经存在很多玩家,也包括互联网巨头。尤其阿里等巨头,砸了很多钱在公有云上,这导致整个市场的价格已经被拉得很低。

尽管如此,在陈维广看来,云计算赛道上的创业公司在当时仍然有机会。

首先,国内云计算服务的目标客户并不止于中小互联网公司,很多大公司也有需求。但出于数据安全考虑,大公司并不愿意将业务全跑在公有云上。同时,这些对私有云有需求的大客户并不会首先考虑价格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的稳定性。

“通常,公有云部署有问题可以打补丁,但私有云部署有缺陷则修复成本极高,二者对技术和运维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陈维广认为。

与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在最初做宏观抽象架构设计时,青云科技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架构,完全点对点的机器人协调管理模式。同时,基于全自研的代码,青云科技在一开始就能提供完全一致架构、一致体验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务,公有云平台可以实现无限扩展,私有云平台能够轻量规模交付。

“一个节点出问题,还能有无数节点无缝接管。”陈维广介绍,青云科技的服务不仅能有效保障服稳定性,运维团队的人效比也能做到极高。

近几年,随着上云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逐渐多元且复杂化,企业发现需求并不总能用“非公即私”来解决。公有云可以满足对弹性、灵活度有需求的业务单元,但对合规、可控有要求的业务板块则需要私有云。

因此,越来越多企业在业务逐渐多元化、规模化之后,会使用5朵、甚至8朵云。多云一定是趋势,但多云的管理对用户来说非常麻烦。解决方案就是提供一套跨云管理和跨云应用程序的调度和抽象层。这就是混合云。

另一方面,市场上的公有云普遍存在成本激增,企业上云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以AWS为例,截至目前提供了212项服务,且每年仍有新品类和子功能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计费模型也越来越复杂,AWS 仅主机就提供7W+种不同的价格条目。

这让青云科技和陈维广看到了一个更巨大的机会。

首先,混合云更省钱。“当企业规模渐大,混合云一年能减少40%的开销。这是净利润,非常高。”陈维广介绍。同时,快速扩张期的企业可能更关心速度,但当业务规模上来,且日趋稳定后,并且有多云融合需求时,公司就开始关心治理、数据安全及运营安全。

在非独立的公有云上,所有数据都可能握在别人手上。一个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做大时,数据可能不太值钱,但如果业务体量上来了数据就很值钱,因为通过分析大量业务数据有很多便利。因此,数据安全非常重要。

商业运营的安全也很重要。“如果一家企业所有的命脉都在非独立、非第三方的公有云上,这家公司是安全的吗?我告诉你,是很不安全的。”陈维广认为。

“这几年,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太多创业型企业一路由小到大,一开始无所谓,但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包括云在内的所有运营安全都需要特别关注。这不仅仅是安全层面的,也是战略层面的。”

一流公司定义标准

混合云是从纯公有云变成公和私,私有云放确定的负载,不确定的负载放公有云。但混合云不是简单的通过API把不同的云服务集成在一起的“拼装”。

“用‘装’的路线做混合云,最终只能是披着云外衣的老集成。”黄允松认为。用户要的是能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数据通路,实现跨云、跨地域的管理和整合。

“在这一点上,青云科技从第一天起就是彼时中国唯一一家公有云和私有云完全一致架构、一致体验的云服务商。”陈维广介绍。而且青云科技的公有云平台可以实现无限扩展,私有云平台能够轻量规模交付,公有云与私有云提供相同的API和功能,可以实现统一的多云管理。

在实现多云管理和调度的过程中,青云科技基于Kubernetes开发了容器平:KubeSphere。通过本土化、统一交付界面、加入安全管理系统、对操作系统实现功能组件化,KubeSphere可以向用户提供更易用的开发运维和管理服务。

目前,KubeSphere 作为 CNCF(中文名: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会员已有多个项目进入 CNCF Landscape,完全开源,备受社区用户认可。在上游可以开放给所有云厂商,在下游可以和全球开发者/贡献者合作。

基于KubeSphere,青云科技可以通过服务实现收入。但更重要的是,一旦把KubeSphere架在资源层上,用户就不用再关注应用到底是跑在腾讯云、阿里云,还是青云、AWS上,可以专注在应用本身。

“云计算的未来一定是应用导向,而不是资源导向,”陈维广认为。青云科技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既是符合云计算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开创了更适应未来趋势的模式:以KubeSphere构建分布式容器层,支持多云的资源利用;同时也有iFCloud 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和 OpenPitrix多云应用管理平台。最终给到用户的是应用程序(企业级),而不是单纯去做“云资源”的生意。

“现在市场上其他的公有云平台、私有云平台都还在干资源层的事,青云科技早就拉开了差距。”陈维广表示,“过去9年已经完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验证了”。

与此同时,选择开源也意味着会有更多贡献者,未来才能成为标准,就能有更扎实的上下游生态,加速服务上的增长。“服务所带来的增长比资源更有生命力,这已经是被过去很多 IT\CT 国际巨头反复验证过了的。”陈维广表示。

“二流公司卖服务,三流公司卖产品,而一流公司做标准。”陈维广认为。

这几年,青云团队拜访了很多大小不等的公司,其实大家对云计算行业的虚机没兴趣,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应用程序业务。很难想象,创始人会关心跑了什么样的操作系统,TCP、IPD怎么配的?路由器防火墙上面过滤规则是什么?实际上,创始人只关心自己的商业应用。所以,在陈维广看来,和市场上很多资源导向型的云厂商不同,青云科技的核心是以应用导向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商。

另外,在陈维广和黄允松看来,在IT领域,美国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做产品,靠卖产品收钱;而美国做底层架构设计,靠提供服务赚钱。“如果我们把IT行业看作一个世界,那么架构、方案、服务等才是更高等级的商业模式,做产品是低等级的事情。” 陈维广表示。

混合云市场将大爆发

中国市场将比海外更有潜力

硅谷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来,始终领导全世界的IT同行?因为它站得高,做底层设计。

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硅谷”,因为中国是大国,不可能永远跟着美国走。从这个角度出发,陈维广认为,中国要成为强大的国家,就一定要有较强的底层技术能力做支撑,要有真正踏实专注做技术的人,而不是挣快钱的人。

“我们不该被眼前的短视影响。只有持续投入,坚持创造一个世界级的云计算平台才能真正在底层基础设施环节拥有自主可控的技术能力,为构建我们国家的数据安全边界打实基础。”陈维广说。青云科技开发的是世界级的前沿技术,这就意味着需要长周期、可持续且大量的研发投入。

目前,在青云科技的蓝图中,混合云已不再是传统概念里的“公有云+私有云”,也不局 限于跨基础设施的混合,比如“公有云+私有云+本地数据中心”,而是在已经建立的混合云统一技术架构的基础上,继续研发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云、网、边、端”全场景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更大范围的统一架构混合云基础架构。

“虽然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采用混合云,但比例依然偏低。在中国,由于以央企、国企、政府为主的大型客户,对自主运维、数据安全的要求更高,将更倾向于使用混合云。互联网、车联网等IoT设施的存量大,迭代增速快,有更大量的、更多元的需求,这会给混合云市场带来新的增长,而且是指数级的增长”,陈维广表示。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催生一个比海外市场更有潜力的混合云市场,中国市场对混合云的需求可能比美国更大。”

本文作者投资界